回顾“十二五”喜迎党代会 | 砥砺前行,五年跨越——河清海晏快速崛起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23
时光如梭,回眸五年来的坎坷历程,河清海晏快速崛起。
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县成果喜人、环湖北岸宜居宜游的高原旅游特色城镇效益凸显、文化旅游业井喷式增长、一区二园打造出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、“三区”建设谱写出团结富强的序曲......这是拼搏奋进的五年,也是海晏羽化蝶变的五年,更是成果丰硕的五年。
五年来,面对亟待改善的生态环境、民生稳步提升的憧憬、团结一心共同致富的呐喊、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的号召,海晏县顶住发展和改革的压力,在省、州党委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全县各民族群众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、州委的各项决策部署,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,全力推进转型发展、生态保护、民生改善、和谐稳定、党的建设五大历史任务,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、快速发展,成功实现了由农牧业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。财政收入、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,人均生产总值跨上了新的台阶。经过共同团结奋斗,“十二五”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全面完成,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持续、快速、健康、协调发展,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。
富裕海晏 经济稳步发展
发展才是硬道理。回眸这五年,特别是海晏县全力打造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县以来,全县上下抢抓机遇谋发展、齐心协力促跨越,坚持在转方式、调结构、优效益的基础上扩总量,经济发展方式呈现新变化,经济发展动力呈现新亮点。
经济发展大盘数据亮眼:“十二五”以来海晏县经济实现两位数的持续、稳定、快速增长,2010年至2015年GDP年均增长14.2%;全县经济总量2015年达到9.35亿元。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43元;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06元;至2015年末,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.25亿元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7.2亿元,年均增长33.1%。
产业结构调整显著,发展活力明显增强。提出“做强一产、做优二产、做大三产”的发展思路,全力做大做强各产业的产业链、价值链,截至2015年底,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“十一五”末的15:58:27调整为18:39:43。全县建成了红河湾生态工业集中区、绿色产业园区及物流园区等3个产业集聚区。
工业投资力度加大,创新能力发展加快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县一般性工业投资保持了年均15.8%的增长速度,全县非公有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,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名优产品。
对外开放持续深化,招商引资重点突出。“十二五”期间累计争取国家类项目548项,完成投资48.4亿元,吸引社会类项目65项,完成投资27.7亿元,落实对口援建项目18项,完成投资1.08亿元,书写了海晏项目建设史上的新篇章。
园区建设稳步推进,聚集效应明显增强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县以一区二园的发展格局,建成产业集群化和产业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。
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。2015年底,全县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8084.91万元,比“十一五”末增长31.85 %。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。2015年,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06元,较“十一五”末增长5951.26元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共实施农牧业建设项目75个,投入资金达4.3亿元。
旅游业发展迅速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海晏县抓项目促开发,抓宣传树品牌,抓服务创环境,全县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,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呈现双提高,达到743.2万人次和17.56亿元,分别比“十一五”末增长0.81倍和2.74倍,海晏旅游实现了从小到大、由点到线、串线联片的旅游经济梯次飞跃,提升了旅游品牌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力。
特色养殖
村庄旧貌换新颜
(草原新村)
(新村风貌)
(有机肥厂)
旅游业发展
(达玉民俗村 自行车文化旅游)
(马背民族互动营)
(金银滩水上乐园)
幸福海晏着力改善民生
五年来,海晏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,始终用“小财政办大民生”,每年八成的财政总支出投入民生领域,按照“三个提高、三个缩小、四个覆盖、四个前列”的基本路径,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,民生事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。
进一步织密困难群众保障网、群众就业网和群众基础保障网,多层次、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。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,每一名群众的生活都更有质量、更有尊严。
(春风行动)
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分散办学向集中规模办学的历史性转变,建立起了“义务教育集中规模办学、学前教育覆盖乡村”的办学新模式。累计投入4.7亿元,改善办学条件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督导评估,民族教育更加完善规范,异地办学实现突破,教学质量显著提升。
卫生计生事业通过保基本,强基层,建机制,全面落实医改各项任务,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,人均筹资标准高出全省20元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,基本药物制度五年让利群众610万元。在全省率先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+1模式。
文化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,成功列入“全省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示范县”,成功申报为环青海湖国家体育产业基地。实现了村社“有一块阵地、有一项活动、有一支队伍、有一个带头人”的“四有”目标。共挖掘、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14大类98项,共申报并确定了71处国家、省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坚持稳步脱贫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同步推进,累计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4.6亿元,实施了整村推进、易地搬迁等工程,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190人,下降至“十二五”末1010人,减少率88%。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。
交通发展为民铺就致富路,全县通车总里程达1296.727公里,比“十一五”末的719.748公里增加了576.979公里,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9公里,29个行政村公路通畅。
城镇建设突显现代格局。率先在省内开展了“三规合一”试点工作,县乡(镇)村三级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。重点实施了投资10.9亿元的“生态建设、设施配套、住房保障、特色打造、品味提升、精细管理”六大系统工程24个项目。城镇供水覆盖率达到了99%、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了99%和53%,城镇化率达到55.8%。
